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相关创作] 【授转】谈神论鬼异怪志-鬼文化系列

作者:非正常文化研习社
原址:

授权:


本系列一共八篇,应原作者要求加上了其个人公众号,有兴趣的可以扫码围观一波w
为方便PC端的小伙伴,在每篇之前也放了作者个站的链接哟!

下面是楼层直达跳转:
【谈神论鬼异怪志-1】中国人的鬼神观
【谈神论鬼异怪志-2】“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谈神论鬼异怪志-3】鬼的形象
【谈神论鬼异怪志-4】鬼的种类
【谈神论鬼异怪志-5】鬼画与鬼小说
【谈神论鬼异怪志-6】鬼戏
【谈神论鬼异怪志-7】鬼节鬼俗
【谈神论鬼异怪志-8】做人别怕鬼,人可比鬼厉害多了~~~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加入我们

楼中楼回复:(一共0贴)

X

中国人的鬼神观

原文链接:http://www.gnfiled.com/4553

每当人们谈神论鬼的时候,你心里会不会有个疑问,到底是先有神还是先有鬼?神与鬼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神”与“鬼”有着天壤之别。鬼是“死亡”的代名词,代表着凶恶、黑暗、恐怖和地狱;而神一般来讲,则是“福祉”的代名词,代表着善良、光明、福运和天堂。鬼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是最险恶的看不见的祸害和敌人,而神则护佑着人们的生命财产,是最可信赖的主宰和条人。所以,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对前者是恐惧、逃避、驱赶、镇压;对后者则是敬仰、拜伏、欢迎、祈祷。

其实,最初的神与鬼是不分的,神鬼本是一家人,二者的分化是后来的事,是人类社会逐渐分化的结果。神逐步被抬到了天上,而鬼则逐步被打入地下,走向了两个极端。可以说,神是高级的鬼,鬼则是低级的神。

但这里却又有个奇怪的设定,在古人的理论中,人之死后皆可为鬼,如《说文》提到:“人所归为鬼”,《礼记·祭仪》也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而人死后成为神的则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鬼的观念首先产生以后,逐渐有了善恶之分,即有了善鬼和恶鬼。善鬼是给人们带来好处、保护生者的,而恶鬼则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善鬼有祖先鬼、保家鬼等,恶鬼有饿痨鬼、野山鬼等。善鬼多是寿终正寝,恶鬼多是非正常死亡者变的,如死于刀枪之下、溺死、跌死、吊死、饿死等。

至今一些民族的信仰中,仍只有鬼的观念,还缺乏明确的神的观念,也足以说明神其实可以算作鬼的一种进化发展态。而善鬼、恶鬼的分化,其实也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人们将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折射到了早期宗教意识之中。

所以,渐渐地,人们把诸鬼中本领最大的、具有超自然力的上升为“神”。神崇拜也是由鬼崇拜中分化、升华而成,晚于鬼崇拜。也就是说,人们在历史中是先拜的鬼,后拜的神。

另一方面,从文字的角度来看,“鬼”字也出现的比“神”字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鬼”字,有的写作,其形象是脸上盖着一个东西的死人;有的写作,形象是个奇异可怖的大头鬼,金文又增加了一条假的兽尾巴。

“神”字则是由雷电的“电”字演变而来,与古人的雷电崇拜有关。雷有威震万物的威力,电光闪耀于天,能贯通天空和大地,被认为是天帝的系统。《书·洪范·五行传》称:“雷于天地为长子”,《艺文类聚》中又称:“夫雷,人君象也”,《说文》释“申”为:“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哺时听事,申旦政也”

此处“阴气”即指鬼,“七月”为鬼节,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申,就是神,在七月的时候,鬼会显现形貌动态,使臣们在哺时(傍晚时候)手持臼,听命神令政事。

甲骨文中的“申”写作等,均为闪电曲折之形,本意就是闪电。金文,加上了表示神灵、神主的“示”,“神”成了形声兼会意的字。

神的观念产生以后,逐渐与鬼分化并走向两极。人们将美好、吉祥的崇拜对象注人了“神”的功能与含义,涂上了神圣的色彩,并在地上、水中、天上创造出无数人格化的神和非人格的自然神来。

随着天的观念进一步发展,鬼与神的观念有了更为明确的划分,人们想像神大多居于天界,洞察世间一切,主宰众生命运,而鬼居于地下,为害作祟,据此人们又杜撰出“天堂”与“地狱”两个极端的世界来。

楼中楼回复:(一共0贴)

X

“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gnfiled.com/4588

上一篇简单聊了下中国人的鬼神观,神的观念是由鬼而来的,那么鬼的观念又是哪里来的呢?

说起来不少人是不信鬼的,这跟今天以唯物主义教育为主关系也并不大,其实自古不信鬼的人就很多,因为很简单的一件事——没人见过鬼啊!退一万步来讲,也至少是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鬼的吧!



是不是真的有鬼咱们不去讨论,但是人类谈神论鬼了几千年,“鬼”之观念却是实实在在存于人心中了。

1. 万物有灵——原始人类心目中的 “鬼”

人类一直以来对“鬼”的定义,就是人在死后的一种形态。

而人类开始树立生死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十万年——前十万年的“古人”时期(人类的进化依据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研究结果,经历“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考古挖掘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发现了类似墓葬的设置,他们将死者按照头东脚西的方向放置,跟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有关,表明他们希望死者能够看到太阳和光明。死者尸骸周围撒有红色碎石片,放有石制生产工具,这些随葬品表明,尼安德特人大概已有阳世和阴世的概念,他们希望死者到了阴世后,还能得到光明和温暖,一样可以进行生产与生活。

再后来一些,人类的进化到了“新人”时期,智力有了较大发展,对生死概念的认知也飞速发展,如公元前二万五千年左右生活在我国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一带的山顶洞人,他们居住的山洞分为“上室”和“下室”两部分。“上室”是活人的公共住室,“下室”在洞内的后部,是死人的公共墓地。死者的尸骸上撒有赤铁矿石粒,据推测是象征着火和血、光和热,是给死者光明和温暖,希望他们重获生命。此外还放有石器、石珠和穿孔的贝壳、穿孔的狐狸牙等饰品。这些陪葬品表明,当时的人认为灵魂是不会消失的,它们生活在另外一个人们还捉摸不透的地方。

灵魂不死的观念,又是源于万物有灵的想法。十九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提出了“万物有灵论”,他认为早期人类普遍信仰精灵,世界万物如风雨雷电、山火的燃烧、日月星辰的运行等等,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山川河流,都有一种超越自身外部形体的精灵存在。人也有灵魂,人死但灵魂不死,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现象都是精灵作用的结果。

依托万物有灵的念头,人类早期的鬼灵观念得到了起源,而具体观念的产生又源自于梦境。

梦是人类的专利,一般来说动物不会做梦。梦是大脑思维发展的结果,在梦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而且比醒时活得更奇妙。于是,梦把早期人类带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疑惑和不解。这使他们联想到,人除了自身可视的形体以外,一定还有一种不可视的存在,由此产生了鬼灵观念。所以,所谓“鬼”就是万物有灵论、灵魂不死等理论在人自己身上的落实,“鬼”就是灵魂的具象化。



2. “鬼”由心生

自然界高等一些的生物都有个共同点,即喜欢光明和温暖,害怕黑暗和寒冷。由于人类可以算作是地球上的高级生灵,有丰富的思维和情感,所以喜爱、追求光明和厌恶、害怕黑暗的心理比其它动植物更为强烈。

心理学研究证明,对黑暗的恐惧是人的天性之一。试验证明,很多婴儿一生下来就怕黑,把他们放到黑暗的环境里,马上就会哭起来。而鬼是与黑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心目中的鬼灵都是在晚上出现和活动,少数鬼白天出来,则是要附身于人或动物。如《聊斋志异》中出现的鬼,几乎全在夜间活动。

古人认为,鬼最怕雄鸡,因为雄鸡为司晨之灵,雄鸡一鸣天下白,故惯于夜间生活的众鬼畏之。古时有习俗,“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元日》)。《太平御览》卷二十九引《庄周》:“有挂鸡于户,悬苇炭于其上,树桃其旁而鬼畏之。”

黑暗给鬼的出现提供了活动环境,而活动的场所又常被说成在坟地、老屋、废墟、旷野、古庙等人迹罕至的地方,更增加了恐惧氛围。人们夜晚偶然来到这些地方,由于鬼灵观念在心中作怪,黑暗中影影绰绰的小树、突兀的怪石,都会被误认为是“鬼”

《荀子·解蔽篇》中说:“凡观物有疑,心中不定,则外物不清。……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文中还举有一例: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形,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

凡人之有务也,必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


鬼的观念的产生与人的梦境幻觉也有极大关系。人在梦境中不但会看到死去的亲友,还常常出现奇特怪异的形象,这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人们对这些可怕的怪异现象无法明白,只有用“鬼”来解释了。

鬼的观念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与人类的心理思维分不开的。早在东汉年间,著名学者王充即已清楚这一道理,他在《论衡·论鬼》中道: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3. 宗教助 “鬼”

在远古的原始宗教中,已有“来世”信仰,北京山顶洞人的死者要进行埋葬,有随葬品。仰韶文化流行过瓮棺葬,葬具上凿有孔,是供灵魂出入的。这是因为早期人类认为人死后还会重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所以,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统治者便施行厚葬,使死者即使变成鬼,也要在那个看不见的鬼国里,继续享受富贵,作威作福,统治众鬼。不但他们的陪葬品多得惊人,而且还施行残酷的人殉制度。在发掘出的商王墓中,最多的殉葬人数有四百余人。到了秦始皇一死,后宫女子全部殉葬,加上“尽闭工匠藏者”(《史记·秦始皇本纪》),殉葬人数竟多至“什以万数”!发掘出的部分秦陵兵马俑,更是震惊世界。可见,古代帝王对他们死后的阴间生活有多么重视。

佛教于东汉末传入中国后,轮回和地狱理论逐渐流行,佛教中的鬼与中国本土鬼也逐渐融合,形成一套十分完整的阴曹地狱体系,各种各样的鬼灵开始变得形象具体了。

道教是不大讲来世的,但它也有一套以酆都大帝、东岳大帝为首的鬼神系统,后与佛教鬼神合流,佛道鬼神济济一堂,共同管理阴间鬼事。

宗教信仰使鬼的观念的产生和存在,进一步事实化和理论化。使人们毫不怀疑地信以为真,诚惶诚恐。



4. 社会其实离不开 “鬼”

鬼的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也是社会的需要,人类社会需要一个鬼世界(自然还有神世界)来调节和补充。人类社会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很不完善的,并受到自然世界的危害。于是人们造出了美丽的天堂和可怕的地狱,天堂是人类性格乐观可爱的一面,而地狱则是人类软弱卑劣的一面。人们从现实社会找不到的答案,往往会向天堂、地狱中去寻找。陈独秀曾在1918年的《新青年》上写文说:“吾国鬼神之说素盛,支配全国人心者,当以此种无意识之宗教观念最为有力”(《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有鬼论质疑》)。鬼神观念是最深人人心,有着雄厚根基的。其实,说鬼就是谈人,讲的是鬼话、鬼事。实际就是人话、人事,鬼世界即人世界。周作人说:“我不相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听人说鬼实即等于听其谈心”,可以了解鬼里边的人,鬼世界其实透露出“中国民族的真实心意”(周作人《夜读抄·鬼的生长》)。

鬼的世界也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刺激着人们的神秘感,人们爱听、爱说、爱编、爱造,鬼故事在世界各地但凡有人群的地方广泛传播着,丰富发展着,满足着各类人的精神需要。

历代文人留下大量的鬼笔记、鬼诗文、鬼小说和鬼戏剧,在记录、创作、传播鬼文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历代文人与鬼结下不解之缘,除了对这个神秘的怪物十分感兴趣之外,还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环境并不宽松有很大关系。在文网密布的时代,稍有不慎,就会触动统治者脆弱的神经,轻者贬官流放,重者株连九族。于是借鬼谈人,以鬼讽今,曲折地抨击现实,抒发心中的愤懑与不平,“不问苍生问鬼神”,其实是兼问苍生与鬼神,而且问的更多的还是苍生。

楼中楼回复:(一共0贴)

X

“鬼”的形象

原文链接:http://www.gnfiled.com/4612

聊过鬼的观念的形成,就可以扯扯自古以来鬼的形象了。

由于鬼是人脑中主观想象的虚幻产物,所以它们的形象与现实存在的人或动物完全不同,从来是捉摸不定的,没有什么一致的、固定的模样。古人在讨论画鬼问题时,就有过这样的描述:

“狗马最难,鬼魅最易。狗马人所知也,旦暮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可睹,故易。”
——《韩非子·外储》

“画工恶图犬马,好作鬼魅,诚以事实难作,而虚伪无穷也。”
——《后汉书·张衡传》


正因鬼魅无形而“虚伪无穷”,鬼之形象也是千奇百怪,直到今天还在随着人们想象力的发散而呈现各种新的花样。



具体描述不好说,但综合起来,自古人心目中的鬼之形象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类人动物或半人半兽

在原始时期,鬼的形貌常被想像为一种类人动物或半人半兽的怪物。当早期人类在意识中尚未将自身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人兽不分的原始观念是鬼的形貌凭以想像的心理基础。在原始人看来,最可怕的是伤害人、吞食人、可致人死亡的怪物猛兽,鬼即自然界怪鲁虚幻化的产物。

从文字学角度来考证原始意义的鬼,就是一种类人的动物:

“《说文》:甶,鬼头也,象形。《唐韵》作敷勿切。声与鬽近。鬽,老精物也。然禺及虞中猛兽,头悉作甶,疑本兽头之通名。……鬼,疑亦是怪兽,甶声入喉,即孳乳为鬼,鬼夔同音,当本一物,夔即魖也。”
——章太炎·《文始》卷二


鬼为兽形和半人半兽形在成书于先秦的“古今语怪之祖”《山海经》中也有大量描写:

“又西北二十里曰刚山,……是多神chì,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山海经·西次四经》

“鉤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孢墠,是食人。”
——《山海经·北次三经》

“祙,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
——《山海经·海内北经》


随着历史的发展,动物样、半人半兽样的鬼,逐浙向人样鬼转化,自然要比人可怕恐怖得多,是人的怪异的变形。



2. 高大型

所有的动物都会对比自身体型高大的生物有所畏惧,人类也不例外,这也就导致了人会幻想出很多鬼都具有高大的体型,鬼的高大自然给人造成恐怖的感觉。

《太平广记》之中就记录了许多高大型鬼的传闻:

“阮德如尝于厕见一鬼,长丈余,色黑而眼大,着白单衣,平上帻,去之咫尺。德如心安气定,徐笑而谓之曰:‘人言鬼可憎,果然。’鬼赧而退。”
——《卷三百一十八》

“……长丈余而四面,面皆有七孔,自号高天大将军。”
——《卷三百二十》


3. 矮小型

有高大型对应的就有矮小型,也即俗称的大鬼小鬼之分,只不过鬼的体型跨度要远远超过人许多,大鬼比人高大很多,小鬼也有比人矮小很多。

“黄铁如者名楷,能文,善视鬼,并知鬼事。据云,每至人家,见其鬼香灰色则平安无事,如有将落之家,则鬼香多淡黄色。又云,鬼长不过二尺余,如鬼能修善则日长,可与人等。或为淫厉,渐短渐灭,至有仅存二眼旋转地上者。亦奇矣。”
——清·俞少轩《高辛砚斋杂著》


4. 狰狞可怖的鬼

这类鬼的形象应该是最常见也最为人熟知的,外表狰狞凶恶更加直观的体现出人对鬼的恐惧心理,而这类鬼经常被描绘成赤发、青面、獠牙。

形貌狰狞的鬼多是不得善终者死后变成的,因其死时垂死挣扎、痛苦不堪,故其形貌十分丑恶可怕,如吊死鬼披发瞪眼、口吐长舌,使人毛骨悚然。其他如淹死鬼、冻死鬼、饿死鬼、冤死鬼以及厉鬼等,皆如是,这些恶鬼形象多见于小说、戏剧、绘画、影视等人为创作品。

5. 鬼无体重

因鬼为魂灵所化,已失去原先肉体,故无体重。这也成为古人分辨人鬼的方法之一(有些鬼可幻化为人形)。晋代流传的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十分著名,其中就谈到鬼无重量的特点: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十引《列异传》


这篇文章在社长上学时还被选入了语文教材,文中所说“鬼略无重”即鬼几乎没有一点重量。

南朝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中《阳羡书生》,写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许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如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因这书生是个鬼,所以没有重量。

6. 鬼可隐形

鬼飘忽不定,经常可以隐形。

“夫鬼神,视之无形,听之无声。然而郊天望山川,祷祠而求福,雩兑而请雨,卜筮而决事。”
——《淮南子·泰族训》

“鬼神,荒忽不见之名也。”
——《论衡·论死篇》


以上皆认为鬼是无影无形、不可捉摸的。

晋·戴祚所撰《甄异记》中,写广陵华逸寓居江陵,“亡后七年來还,初闻语声,不见其形。家人苦请,求得见之”。但他并不露面,过了一段时间他才显形与家人相见。

有的鬼不但可隐形,甚至还能藏到人的腹中为祟。东晋·陶渊明《捜神后记》卷六中就记有一个腹中鬼,使人心腹疼痛十余年,差点死掉,后被医术高明的李子豫用八毒丸治好,腹中鬼也无影无踪。

7. 鬼可显形

鬼可显形变化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由此生发出无数传闻与故事。

鬼的显形主要有三种:


  • 狰狞可怕的恶鬼模样
  • 幻化为漂亮女人或年轻男子
  • 显现为生前模样

第一种前文已经提到,幻化为女子或男子(更多的是女子)以惑人,大量载于历代笔记和小说中。如东周时期流传的有名的黎丘奇鬼故事: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当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遂逆迎之。丈人遇期真子,拔剑而刺之。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篇》




以上所述鬼之形貌的千竒百怪、变化多端,归根结底正是人们对鬼充满神秘感和恐惧感的产物,可以说是人性的一种异化和扭曲。

楼中楼回复:(一共0贴)

X

鬼的种类

原文链接:http://www.gnfiled.com/4633

要给鬼分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篇专题文章下来,我们已经知道了鬼其实算是人的另一种“形态”,而这种特殊“形态”是由人类的想象对现实世界的投影,鬼的种类远远比鬼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在湖北云梦睡地虎十一号秦墓出土的《日书》中就记载了三十多种鬼,如状鬼、哀鬼、凶鬼、暴鬼、游魂、丘鬼、刺鬼、饿鬼、遽鬼、夭鬼、爰鬼、厉鬼等。

迄今为止,有各种各样的方法给鬼分类,大致可以归纳成如下几种分类方式:


  • (1) 依据外形特征:大头鬼、长颈鬼、小面鬼、长脸鬼、赤发鬼等。
  • (2) 依据死因死状:吊死鬼、淹死鬼、饿死鬼、冻死鬼、烧死鬼、跌死鬼、冤死鬼、僵死鬼、厉鬼等。
  • (3) 依据活动地点:山鬼、水鬼、岩鬼、地鬼、游荡鬼、厕鬼、宅鬼等。
  • (4) 依据性格特征:冒失鬼、粗鲁鬼、仔细鬼、唠叨鬼、小气鬼、调皮鬼、贪心鬼、缺德鬼、机灵鬼等。这些鬼大多出现在鬼小说和鬼故事中,不过是社会上这类人的鬼化。
  • (5) 依据行为特征:风流鬼、赌鬼、烟鬼、酒鬼、讨债鬼、讨吃鬼、替死鬼、龌龊鬼等。这些鬼也多出现于鬼小说、鬼故事和鬼戏中。

其实与其说是鬼的分类,倒不如说是人的负面特征的分类,而鬼则正是人类某一负面特征无限放大之后的独立体,比如上述中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所分出的鬼类,平时不就正是拿来形容人的嘛,而在各种民间传说或小说中,这些鬼也都有具体对应。所以倒还是应了一句话:鬼由心生,亦由人起。



而诸鬼中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厉鬼、僵尸鬼和吊死鬼,这三种鬼十分可怕,在民间的影响也最大。

【厉鬼】

一种恶鬼,是为害最烈之鬼,又叫“强鬼”。据说是一呰孤魂幽鬼,即那些惨遭横死者、冤死者变成的鬼,或死后没有后代奉祀的鬼。这些冤鬼、野鬼,满腔怨愤,阴魂不散,常常作乱人间。对于厉鬼,古人十分恐惧,因为厉鬼会找仇人索命。



《左传·成公十年》载: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天帝也。’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公)如厕,陷而卒。”


所谓“杀余(我)孙”,即是断了他家的香火,所以变成厉鬼来报仇。这虽是晋景公梦中所见,但被吓得要死,后来上厕所时候掉进粪坑挂掉了。

在《左传·昭公七年》中还记载了一个叫伯有的厉鬼。当时在郑国人之间,人们都用“伯有”来吓唬人说:“伯有来了!” 一听这话人们吓得乱跑。有人梦见伯有说要在壬子日杀死驷带(郑国某贵族),到明年的壬寅日杀死公孙段(郑穆公的孙子)。等到壬子日,驷带果然暴死,国人惊恐万分。第二年壬寅日,公孙段也死了,郑国人更被吓得丧魂落魄。后来子产(郑国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立伯有的儿子为大夫(伯有生前即为郑大夫),籍以安抚厉鬼伯有,使他不再杀人。别人问起原因,子产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我为之归也。”

此外,“厉”可同“疠”,疫也。《楚辞·天问》:“伯强何处?”王逸注云:“伯强,大厉疫鬼也,所至伤人。”所以,给活人带来瘟疫灾害的瘟鬼,也是厉鬼之一。

【吊死鬼】

民间传说极多又很恐怖的一种恶鬼。上吊是古时最常见的自尽方式之一,而又女性为多,故传闻也多。



《聊斋志异》卷六有一篇 《缢鬼》,写一个叫范生的人,亲眼看到一少妇浓妆艳抹后上吊的情景:

“妇装讫,出长带,垂诸梁而结焉。(范生)讶之。妇从容跂(跷起脚)双弯,引颈受缢。才一着带,目即合,眉即竖,舌出吻两寸许,颜色惨变如鬼。大骇奔出,呼告主人,验之已渺。”


吊死鬼除样子难着恐怖外,还常常为找替身而引诱人上吊。这种鬼故事流传很多,兹举一例。清·慵讷居士《咫闻录》卷十载:

“某处有房一处,盛传有缢死鬼,无人敢居。一生曰:‘吾素不畏鬼。’整衾宿焉。睡至三更,听飒讽有声,视灯火转碧,灯前立有艳妆绝色妇人。心思:是房久空,妇从何来?此即人云‘缢死鬼’也,吾当(偷偷看)其如何迷人自缢。

逾时,妇近帐前。生启帐出,假作哀苦状。鬼即持竹圈一,令由圈中视之,内有楼台亭阁,画栋雕梁,灵池碧沼,真胜地也。鬼令入,生以手进。鬼曰:‘乐岂手能取乎?’生挑左足进。鬼曰:‘伸颈而入,则乐得矣!’生曰:‘子以愚而受害,致有不散之冤;吾不受子之饵,替子消冤也。’忽不见,但闻空中啼哭而去。由是此房竟为洁室。”


文中之鬼是使用竹圈诱人缢死,而更多的吊死鬼是用绳子诱人上吊。吊死鬼中以女性为多,而她们的所害对象也多为新娶的媳妇或富家少妾。这也反映出古代现实社会中妇女的不幸命运,许多妇女是不堪忍受公婆、丈夫乃到小姑的虐待,而投环自尽的。然而吊死鬼们也是在转嫁不幸,以自己的不幸,制造新的不幸。

【僵尸鬼】

据说僵尸鬼是死尸没有腐烂,感受到阳气而走魂,极其凶恶残忍,不置活人于死地决不罢休。清·东轩主人在《述异记》卷中,有一篇记述僵尸鬼的传闻:康熙某年,有二役解一犯人,路过山东某县荒郊。时值大雨,天晚无处投宿。远见有灯光,趋至,见破屋前后两间。入内见一妇人背灯而哭,遂吿以投宿之意。妇云:“我夫新死,尸尚在外舍,不便留住。”三人因雨夜难行,再三恳求,遂共宿尸旁。接下,便是僵尸鬼窗人情景:

“一灯荧荧,二役已鼾睡,此犯心悸,展侧未寝。忽见此尸蹶然而兴,犯惊栗不能出声。尸就灯熏手使黑,往涂役面,二役俱不动。后复熏手,将至犯身,犯大呼狂走出门。尸逐追之,连过二桥,尸犹未舍。犯奔入破庙,逾短垣而出。尸撞墙僵仆,犯亦昏倒墙外。迨明,行者见之,以姜汤灌苏,始述昨夜所見。共往迹之,则二役并死于荒冢之旁矣。”


整个桥段简直就像是一部典型的恐怖片,而这种恐怖片在清·袁枚的《子不语》中,有更多描绘。如《石门尸怪》写李生下乡催租,夜入荒村,困倦卧草中。忽闻草中飒然有声,如人起立,取火石击照,见一蓬发人,眼闭血流,形同僵尸,倚草而立。李大惊,忙连击火石,火光每一亮,僵尸之而一现,李退一步,则僵尸进一步。李骇甚,狂奔而逃。僵尸追之,践草上,簌簌有声。李狂奔数里,闯入酒店,大喊而仆,僵尸亦仆。酒家救醒了他,才知合村瘟疫,那人全家皆亡,死未棺殓,尸感阳气而走魂。

还有一侧《画工画僵尸》讲的是,某家父死,儿子去买棺材,他请画工为死者画像。画工来到死者床前,抽笔待画。不料僵尸忽然蹶起,画工知是走尸,坐不敢动,尸也不动,但闭目张口,形容可怖。画工想如果自己逃跑,僵尸必会追赶,不如坐着画像。画工每一舒臂运指,僵尸竟也依样动作,画工怕得要死,大声呼救,但无答应。死者儿子买棺上楼,见父尸蹶起,当时吓死过去,邻人上楼见状也吓得滚下楼去。最后抬棺者持扫帚来,才将僵尸拂倒(僵尸怕扫帚)。

在僵尸鬼中还有不少女性,这些女鬼以色相迷男子,然后加害。明·瞿佑《剪灯新话》中《牡丹亭记》写厝棺女尸与乔生苟合,邻翁“穴壁窥之,则见一粉骷髅与生并坐于灯下”,告之乔生,乔生将信将疑,后终被女鬼祟死柩中。

《子不语·西园女怪》中,勾引男子的女僵尸不仅容貌艳丽,而且还能吟诗作赋,但少年陈生、周生追随她至幽僻处时,美人不见了,出现眼前的是:

“则柳树下倒悬一妇人首。二人骇极,大呼。首坠地,跳跃而来。二人急奔,避入室,首已随至。二人关门,尽力抵之。首啮门限,咋咋有声。俄倾鸡鸣,跳跃去,至池而没。”

楼中楼回复:(一共0贴)

X

鬼画与鬼小说

原文链接:http://www.gnfiled.com/4636

鬼的观念产生以后,接着产生了鬼的形象和鬼的活动,然后在民间便开始了一些关于鬼的故事流传。而这些民间流传的鬼现象和鬼故事,又逐渐引起一些文人墨客的兴趣,通过绘画或者文字记录下來,成为“鬼画”和“鬼笔记”,而有些文人记录鬼笔记时,又进行了加工整理,有的还进行了再创作,便出现最初的鬼小说。

【鬼画】

鬼画的出现要早于鬼小说很久。

最早的鬼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岩画,如内蒙古地区的岩画(距今六千年至四千年)中,就有一些骷髅画。刻画的是人的头骨,线条粗放简练,有的连脸部的轮廓都不画出来,而是着力突出空洞的眼窝和暴突的牙齿。


内蒙古岩画



这种骷髅鬼至今在藏族的跳神舞蹈中还有,跳舞时舞者头戴骷髅面具。据说骷髅神原是西藏当地的厉鬼,佛教大师莲花生入藏弘法时,将厉鬼煮成骷髅骨架,又将其收伏为最低层的护法师,以守护墓地和天葬台以及指引道路为职责。内蒙古和宁夏的远古岩画中,还有一些千奇百怪的鬼画,显示出绘画者异常丰富的想像力。

在汉墓画像中,如“行傩驱鬼图”里,也能看到一些鬼的形象。汉代河南南阳石刻有神荼、郁垒图,神荼、郁垒虽为捉鬼神,但二位形象却也恰似一幅鬼模样。


神荼、郁垒图



鬼画也是古代画家喜爱的一个品种。如宋代李嵩有一幅著名的《骷髅幻戏图》,图面有大小二骷髅和两个妇女、两个小儿,表现了生死轮回的主题。


骷髅幻戏图(部分)



宋代佚名《搜山图》表现二郎神率神兵神将捉拿妖精鬼怪的场面,有趣的是画面上神兵神将的形象更像一群恶鬼。在历代钟馗画中.也常伴有小鬼出现。


搜山图(部分)



需要一提的是罗聘的《鬼趣图》。罗聘号两峰,是“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生于“乾隆盛世”,却画出了惊世骇俗的《鬼趣图》。罗聘利用自己生理上的特点——眼睛生得比别人蓝一些,便宣称自己的蓝眼睛能看见鬼物。他说, 鬼们“凡居室及都市,憧憧往来不绝,遇富贵者,则掩壁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肩蹑足,揶揄百端”(俞蛟·《梦庵杂著》卷七《罗两峰传》)。于是,他便把唯有自己能看见的“鬼”画成了《鬼趣图》。在当时京城里,裱成长卷的《鬼趣图》轰动一时,罗聘以自己的一双怪眼和一卷怪画,成为名符其实的“八怪”之一。


鬼趣图(部分)



《鬼趣图》一共八幅。画面分别为:满纸烟雾,隐约看见些离奇的面目肢体;一短裤尖头的胖鬼急步先行,另一戴缨帽的瘦鬼跟在其后;一衣着华丽、面目可憎的“阔鬼”靠近一红衣女鬼作昵语状,一拿扇白帽无常在一旁倾听;一矮鬼扶仗躆地,一红衣小鬼给他捧着酒钵;一长脚绿发鬼伸出长手作抓拿状;两个一面跑一面慌张回顾的小鬼,后面是一大头鬼;风雨中一鬼打伞急走,前面有个先行的鬼,还有两个鬼脑袋在伞旁出现,枫林古冢中,两个白骨骷髅在说话。

《鬼趣图》在当时受到了广泛欢迎,袁枚曾为《鬼趣图》题诗道:

我纂鬼怪书,号称《子不语》;
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
知此趣者谁?其惟吾与你。

画女须画美,不美城不倾;
画鬼须画丑,不丑人不惊!
美丑相轮回,造化为丹青。


【鬼小说】

最初的鬼小说主要是全通过臆想来描述鬼事,以后逐渐融入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内容,写鬼事兼写人事人情。

明清以后,由于各种严酷的文字狱,文人们很难秉笔直书,批评时政,抨击奸佞。一部分人就开始借鬼谈人,以鬼讽“今”。中国古代鬼小说的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情节之奇,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历史上谈鬼写鬼的笔记小说数量巨大,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实在现今被熟知和流传的反倒不多。日本仅靠着所谓“百鬼”的名号就被称作了“妖怪之国”,先不说其“百鬼”之中有多少是来自于中国鬼怪的变种,就真的给他全算上也远不及中国自古以来的原生鬼怪。

以下列出几篇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鬼小说集本:

《搜神记》——东晋·陶潜撰。二十卷四百六十四则,其中有一些人鬼故事和不怕鬼的故事。

《灵鬼志》——东晋·荀氏撰。已失传。鲁迅《古小说钩沉》从唐宋诸类书中辑遗二十四条。书中鬼事较多,写得阴森恐怖。

《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撰。已失传。鲁迅《古小说钩沉》辑遗二百六十六条。书中鬼故事极多,但少有恐怖者,不少幽默有情趣,且首次表现了阴曹地狱的故事。

《稽神录》——五代·徐铉撰。六卷,拾遗一卷,共二百三十五则。内容多写鬼神怪异、因果报应故事。

《夷坚志》——宋·洪迈撰。原书四百二十卷,今存二百零七卷。为宋代最大志怪著作,内容多为神仙鬼怪,异闻杂说。后代一些话本戏曲,取材此书。

《太平广记》——宋·李昉奉敕监修。五百卷。小说总集。引书四百七十五种。其中有大量神仙鬼怪故事。

《剪灯新话》——明·瞿佑撰。四卷二十篇。所写大抵神仙鬼怪。

《斩鬼传》——清·烟霞散人撰。十回,写钟馗斩鬼事。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十二卷四百九十一篇,附录九篇。所写神仙狐精鬼魅故事,多具人情。此书影响巨大,达到鬼小说创作的顶峰。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撰。二十四卷近一千二百则。与《聊斋志异》齐名。书中所写鬼事,大抵寓以作者的世情观念。

《子不语》——清·袁枚撰。二十四卷,续十卷,共一千则。所记鬼怪神异诸事,多采民间巷谈,不加修饰,往往可观。

《醉茶志怪》——清·李庆辰撰。四卷三百五十余则。书中“寄情儿女,托兴鬼狐”,揭露人间不平,讽刺邪恶。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志编·神异典》——清·陈梦雷、蒋廷锡编辑。这一部分有三百二十卷,其中有大量鬼怪神仙资料。

楼中楼回复:(一共0贴)

X

鬼戏

原文链接:http://www.gnfiled.com/4643

戏曲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而“鬼”事也与戏曲有紧密的联系。

鬼魂在古代戏曲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现存的一百六十余种杂剧中,出现过鬼魂的竟多达六七十种,占据了近一半的数量,有些剧鬼魂还成为全剧的中心。


傩舞



中国的戏曲本就源于古代的巫和巫仪。巫,古代称能以舞降神之人,在商代地位很高。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像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
——《说文解字》第五


“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事鬼神曰巫。”
“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觋之风俗也。”
——《书·伊训》


歌舞是巫觋(女巫为巫、男巫为觋)们祭神、降神、乐神、求神的主要手段,可以说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演员”。

巫觋为驱鬼敬神、逐疫祛邪、消灾纳吉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
——《周礼·夏官·方相氏》


该文描述舞傩者都化了装,戴着面具,搜索宫室,跳跃呼号,以驱逐疫鬼,消灾免祸。丧仪时,舞傩者还要跳进墓穴,驱除恶鬼方良(传说中的山精鬼怪名,在旧时的民间传说里,阴司里有专吃鬼的牛头恶神也称为“方良”)。


各地傩祭



这场神鬼交战双方的阵容也相当庞大,在《后汉书·礼仪志》中列有甲作、胇胃等十二兽和凶、虎等十恶鬼,在张衡《东京赋》中则列有魑魅、女魃等十二恶鬼。从商周至汉唐,方相氏帅百隶事傩驱疫的场面很大。到了宋代,方相氏、十二兽已从傩祭中消失,但傩舞大为发展。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冑,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湾,谓之‘埋祟’而罢。”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


傩仪中出现装扮钟馗之类(多为教坊优伶装扮)作戏剧表演,是古代傩仪在内容上的重大转变。而傩戏正是在傩祭、傩舞的基础上演变起来的,摊戏是演员头戴面具(又叫“脸子”、“鬼脑壳”)的一种宗教戏。由于其原始古朴,被人们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摊戏面具



傩祭与傩戏虽然有了驱鬼的内容,但傩戏还称不是“鬼戏”,真正的鬼戏是被誉为“戏祖”或“戏娘”的《目连救母》——目连戏。

目连救母故事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目连救母经》、《盂兰盆经》,经中关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很简单,全经不过一千七余字。到了敦煌变文中的《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和《目连变文》,才丰富复杂了。这一佛教故事传入中国后,便不断改变面貌日益中国化,并掺入了不少非佛教内容。


明代“目连救母”板画



目连救母剧情主要有四个部分:一、富翁傅相的修行与积善。二、其妻刘氏青提遣子傅罗卜(后被佛祖赐佛名“大目犍连”,简称 “目连”)经商,她开荤破戒、侮谩僧道。三、刘氏入地狱受苦,目连往西方求佛祖救母。四、目连下地狱寻母,寻遍十殿,后在 佛祖帮助下,母子相见,同上天堂。

目连戏是连台大本鬼神戏,是配合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盂兰盆会和道教“皇醮”超渡亡魂而进行的,长的可演七天七夜。由于演出时间很长,所以其间插入许多其他宗教戏、忠义戏、小戏,如《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精忠传》、《雪山成圣》(释迦牟尼成佛)、《观音得道》、《王婆骂鸡》、《尼姑思凡》、《大锯缸》等,还有许多杂技、百戏表演,惊险热闹。

明末清初张岱在其所著《陶庵梦忆·目连戏》中,记载了当时演出的盛况:

“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四围女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纟互、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非情理。

凡天神地祇、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森罗、铁城血,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为之费纸扎者万钱。人心惴惴,灯下面皆鬼色。戏中套数,如《抬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万余人齐声呐喊。熊太守谓是海寇卒至,惊起,差衙官侦问。余叔自往复之,乃安。”


舞台上出现的众鬼和地狱情景,从勾脸、造型、神态到捉鬼方式,都给以强烈的阴森、怪异与恐怖感,观众是既喜欢看又怕看,越怕越想看!


登上现代戏曲舞台的“目连救母”



目连戏的恐怖场面层出不穷,仅以“赶吊”为例。这段戏叫《金氏上吊》,演的是金氏三十六岁尚未生男,遂施钗向佛求子,其夫疑她与和尚有奸情,百般拷打。金氏受委屈后去上吊,有几个吊死鬼争抢她作替身。吊死鬼们黑眼黑嘴,额上两道白、两道红,从额上拖至胸前似长舌,头上披着黑散发,发两边有黄、白纸钱拖下,颈挂草绳,红衣袒胸,腰系短裙,两手各拿一把香。

因这金氏受屈不该死,这时就有普化(雷神)和猖神从台后冲出,举着钢鞭赶打吊死鬼。在台上追几圈后,相继跳下台。顿时台下观众齐声吶喊,举起桃木棍、竹帚、叉矛打鬼,一直要追出村外很远地方。赶吊时万人呐喊,数里外听到也会毛骨悚然,邻村人也恐惧不敢出门,惟恐遇到逃窜的“吊死鬼”不吉利。这种众人齐喊,逐鬼打鬼的情景,其实是与上古时的傩祭驱鬼场面一脉相承。

目连戏中的一些单本鬼戏如《男吊》、《女吊》、《调无常》也可单独演出,成为折子戏。

在浙江一带流传的宗教祭祀戏“醒感戏”中,有著名的“醒感九殇”:《毛头花姐》(又称《毛头殇》)、《断缘殇》、《撼城殇》、《精忠殇》、《逝女殇》、《孝子殇》、《狐狸殇》、《草集殇》、《溺水殇》。“殇”是指因非正常原因而早死的人。醒感戏是为超度鬼魂、祈求太平而演出的,与宗教仪式“忏兰盆”、“水陆道场”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有一些“赶鬼”、“调鬼”、“祭鬼”的场面。 如《精忠殇》中阎王派无常、小鬼、牛头马面等去捉拿秦桧之妻王氏,王氏从台上跳下,众鬼卒从后面追赶,此时台上放起火炮,敲锣打鼓,号角齐鸣,台下众人呐喊,与目连戏的赶鬼是一样的。

其它有名的鬼戏还有元代剧作《倩女离魂》、《神奴儿》、《盆儿鬼》、《碧祧花》、《生金阁》,明代剧作《坠钗记》、《鉢中莲》、《画中人》、《西园记》、《红梅记》等。有的剧中如《生金阁》虽然有无头鬼手提头颅追打仇人的情节,但总的来说,远不如目连戏恐怖强烈。

楼中楼回复:(一共0贴)

X

鬼节鬼俗

原文链接:http://www.gnfiled.com/4650

之前扯的几篇感觉离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挺遥远的,今天的主题就接近许多了,而且因为今天的内容其实大家也都会比较熟悉,所以只是作个简单的盘点与介绍。

所谓“人有人事、鬼有鬼事”,如前篇所叙,所谓“鬼”本即是人根据自身在精神世界诞生的一种产物,那么人也依照自身的行事给鬼也作了安排,于是人有节日,鬼也自然有属于鬼的节日。

一说鬼节大家熟悉的肯定就是清明和中元,不过还有一个出于私心我要先行介绍下。这个鬼节在社长老家每年比清明和中元过得更为隆重许多,但是后来社长跟很多外地的朋友聊起时才发现很多地方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鬼节。

此外呢,社长我本人的阴历生日就是在要先介绍的这个鬼节当天夜晚,鬼节之夜所诞之人难免多少带些“鬼”气,估摸着这也是社长从小就对玄门神秘一类事物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 ̄”)╭

进入正题:
1. 十月朔

十月朔即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寒衣节”,还有被称为“鬼头日”,相传最早起源于周代。

这一天是重要的家祭日,因为天气开始日渐寒冷,人们担心在另一世界的先祖亡魂缺衣御寒,便要在这一天以焚烧“冥衣”作为主要祭祀供奉先人。祭扫袓墓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常规供物外,还要于坟前焚烧纸糊竹扎的衣服鞋帽,谓冬季来临,天气日冷,为阴间的鬼魂送衣取暖,名“送寒衣”。


烧寒衣一般都会在路口



此俗流行甚早,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即记述了这种风俗。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载云:

“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墓,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后来,又演化为把衣服式样刻板印于纸上,简便多了。清·张英《渊鉴类函》称:

“时俗刻板为男女衣状,饰文五色,即以出售,农民竟以(十月)初一日鬻去,焚之祖坟,名曰‘送寒衣’。”


2. 清明节

清明节是最被人熟知的鬼节了,民间称其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总称“三大冥节”。

一般在清明节前三天内,家家户户就要给祖坟扫墓,俗称“上坟”。今时的上坟已不如古时那样繁缛,古时的仪式特别隆重和讲究:要准备好香烛、经卷,八碗汤菜,三牲,米饭数碗,四副杯筷,一壶黄酒。先拔除坟上野草,修葺坟墓,摆好供品香烛,烧纸钱,放鞭炮,按长幼顺序磕头,用小竹竿挑起白幡插上坟头。最后,还要把饭菜撒一些在周围,以示布施无人祭奠的饿鬼。


祭坟扫墓



而且过去在清明节,除了在上坟祭祖时顺便祀野鬼外,人们还要在村外、水口、三岔路口烧纸钱祭祀野鬼,以使孤鬼幽魂得到安慰,不再伤害人。同时,城里也有大规模的野祀活动。当天人们抬着城隍像,敲锣打鼓到城外祭祀无主孤魂。

祀孤魂可是封建王朝规定的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活动时,城隍的开道马牌上写着“奉旨祀孤”四个大字,表示奉人间皇帝的旨意行事。祀孤由巫师主持仪式,摆好香烛供品,读祭文,烧纸钱,还要当场杀一口猪上供,这是古代最髙祭礼“血祭”。

孤魂野鬼得到了饱食钱财,又是城隍老爷出面慰劳,自然不敢再为非作歹了。城隍爷祭祀野鬼后,神像要换上黑袍,背身退着抬回庙去,寓意城隍爷的眼睛一直在紧盯着这些野鬼!

3. 七月十五

由于宗教氛围之顾,古时七月十五是比清明节更隆重而热闹的鬼节,而且这一天,也同是道教和怫教的节日——即中元节和盂兰盆节。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载:

“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道则以是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中元节是道教三元大帝(三官)之一地官的诞日,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据说这一天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稽査生死簿之日,道观要举行斋醮大会,济度孤鬼。


祭鬼仪式



盂兰盆节是佛教节日,“盂兰盆”为梵文译音,意为“解救倒悬”。据《盂兰盆经》载,目连见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求佛祖超度解救。释迦牟尼让其在七月十五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果实,供养十方僧众,方可使母解脱。目连照办,遂救出其母。从南朝梁武帝时起,佛教徒据此兴起盂兰盆会,是日各寺庙念经度鬼。

俗传七月初十(或说十二日)开“鬼门关”,各家之死鬼均放归各家,与家人共聚,所谓“冥府开禁,鬼魂过年”,“七月半,鬼乱窜”。各家于此时设酒馔,烧袱纸,祭奠祖先。“袱纸”即纸钱成叠封好,上写收受人、化帛者的姓名、封数、日期。烧化袱纸,为使冥间鬼魂收到冥钱。

有些地区还要集资给庙里办盂兰盆会,无论多穷,也要拿出份子钱,俗语有云:“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鬼(无常)要来接。”

这一天,城隍庙做道场,放河灯替鬼照路。最热闹的是城隍出巡,巡游街道收鬼以及“赏孤”——为无后嗣的孤魂野鬼烧纸钱、送寒衣、泼水饭。

七月十五又俗传此日“鬼门关闭”,各家还要施孤送孤,用纸扎成花盘,上放纸钱供果,口中念念有词,告慰送别亡魂野鬼,然后端到屋外烧掉。

七月十五的鬼节融汇懦、释、道于一炉,在祀鬼祭鬼的外表中,体现着“孝”和“仁”的内涵。但也是因之过重的宗教因素,今时大众已经很少有相关活动了。

4. 地藏节

这是一个更少在现今被提及的鬼节,但在古时其隆重程度不亚于七月十五。

俗传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的诞日,这一天要在街巷地上及居家的庭院内,遍插棒香并点燃蜡烛,叫做“地灯”。在地藏王殿聚集各地信徒酬愿烧香,席地露坐,俗称“坐夜”。另要烧纸祭野鬼,共庆地藏王生日,而这一天一般不祭祖先。

“七月三十日传为地藏菩诞辰。都门寺庙,礼忏诵经,亦扎糊法船,中设地藏王佛及十地净君绘像,更尽时施放焰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莲灯于路旁,光明如昼。”
——《帝京岁时纪胜·地藏会》

“(七月)晦日,为地藏王生日。集于开元寺之殿,酬愿烧香。妇女有脱群之俗,裙以红纸为之,谓曾生产一次者,脱裙一次,则他生可免产厄。点肉身灯,为报娘恩。”
——《清嘉录·卷七》

楼中楼回复:(一共0贴)

X

斗鬼轶事

原文链接:http://www.gnfiled.com/4672

鬼文化相关的话题聊了七八篇,今天这篇算是这个小话题的完结篇(不是系列专题的完结哦~~)

鬼的观念和形象伴随着人类产生后,大多数流传的都是活人怕死人。鬼像魔影一样时时困扰着人们,吓唬着人们,威胁着人们。但是相对的,也有那么一部分人就是不信邪、不怕鬼。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斗鬼的英雄好汉,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某近代著名打鬼斗士╮( ̄▽ ̄”)╭



鬼存在与否先不论,但这些各种方式斗鬼的故事很能显示人的尊严,人的气概,而且说明了—个本来应该很明甶的道理:人不怕鬼,应该是鬼怕人才对!

就按照许多理论来说,鬼可以算作是失去了实体的人,说穿了是根本没办法对人造成实际的有效伤害的,又何必去怕。与其说是怕鬼,更多的是因为内心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被无限放大了而已。

史料上记载的那些斗鬼之事,大体分为骂鬼、斗鬼、捉鬼、吃鬼等几种情况:

骂鬼伕事
据刘宋·刘义庆《幽明录》载:

“阮德如尝于厕见一鬼,长丈余,色黑而眼大,著皂单衣,平上帻,去之咫尺。德如心安气定,徐笑语之曰:‘人言鬼可憎,果然!’鬼赧而退。”


南朝阮德如对令人恐怖的恶鬼“心安气定”,笑着将其骂跑, 表现了对鬼的极大蔑视,显示了人的尊严。

宋·张师正《括异志》载:

宋代有个茅处士,买了一处官僚子弟出卖的房宅。夜晚,已成鬼的官僚带领几个随从鬼,大声对他说:“我家的房子你怎敢住?赶快搬走,不然就会招灾惹祸!”接连三个晚上都来恐吓,茅处士厉声斥责他道:“你过去是人,现在是鬼,有什么可狂的!你的不肖子弟连你留下的房产都卖了,你还有何脸面跟我吵!”说完,喝令他们滚蛋,这帮鬼便灰溜溜的逃走了。


只要人们心不怕鬼,正义凜然,鬼比人还要心虚得多,自己就先逃了。

斗鬼故事
《聊斋志异》中讲了个狂放不羁的耿去病斗鬼的故事:

“生(耿去病)乃自往,读于楼下。夜方凭几,一鬼披发入,面黑如漆,张目视生。生笑,染指砚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鬼惭而去。”


《子不语》中也有个吕秀才智斗吊死鬼的故事:

夜晚,吕秀才路过一片树林,见一施粉妇持绳而奔,见吕则藏进树中,所持绳掉在地上。吕秀才知道碰见了吊死鬼,他左走妇人左拦,右走右拦,吕知这就是俗所称“鬼打墙”,便直冲前行。鬼无奈何,长啸一声,变作披发流血状,伸舌尺许,向之跳跃。吕秀才道:“汝前涂脂抹粉,迷我也;向前阻拦,遮我也;又作此恶状,吓我也。三技已穷,我总不怕,你还能怎样?”鬼乃复形跪地求吕秀才请高僧念往生咒,以便托生。吕笑道:“我即高僧也。我也有《往生咒》,可以为汝一诵,随即高声唱道:“好大世界,无遮无碍。死去生来,有何替代?要走便走,岂不爽快!”吊死鬼听了,恍然大悟,奔趋而去。


同书还讲了另一个与吊死鬼相斗之事:

陈鹏年遇吊死鬼,鬼“耸立张口吹陈”,冷风如冰,毛发直竖,灯将灭。陈鹏年想:“鬼尚有气,我独无气乎?”乃亦鼓气吹鬼,终于将鬼吹得“如轻烟散尽, 不复见矣”。


捉鬼打鬼佚事
早在1800年前曹丕所撰《列异传》中,就有一个著名的宋定伯捉鬼的故事,这个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在此不谈。

明·王同轨《耳谈》著有这样一个故事:

明代有个皇亲朱尚良胆子很大。兄丧回煞之日,独坐灵旁,自斟自饮。夜半,见群鬼如烟雾绕堂而过,朱大声斥之。忽有雄鸡巨如鹤怒目立棺上。朱尚良直前捉之,左手持鸡,右手执觞,怒而责曰:“汝是煞神乎(民间传煞神样子如鸡)?何不畏我!”屋外偷听的人,皆为股栗(指因紧张、害怕而两腿发抖)。


清·袁枚《子不语》卷五《捉鬼》载:

清人汪启明迁人族人故宅。夜晚,梦魇而醒,见一大鬼靠床站立,高与屋齐,汪素勇,跳起搏之。鬼夺门而走,撞在墙上,汪追上它,抱其腰,喊集家人。鬼形缩小如婴儿,家人劝说放了它,汪启明曰:“不如杀一鬼以惩百鬼!”遂叫家人取火将鬼烧死。



某著名斗鬼人士语:“抓鬼要用保鲜膜,打鬼要用巧克力”



捉鬼打鬼的故事灭了鬼的威风,长了人的志气。但还有更威猛的是那些吃鬼的勇士们!

吃鬼伕事
唐·《原化极》载:

唐人韦滂,膂力(民间泛指腰力)过人,“夜行一无所惧”。一夜,他来到一户人家投宿,这家刚死了人,全家出门“避煞”。别人告诉他这一情况,他说:“但许寄宿,煞鬼我自当之。”吃完饭后,韦滂息烛张弓,坐以伺之。至三更将尽,忽然一物光如大盘,自空飞下。韦滂暗喜,一箭射去,正中,爆然有声,连射三箭,怪物坠地。呼仆取火照之,“乃一团肉,四向有眼,眼数开动即(有)光”。 韦滂笑曰:“煞鬼之言,果不虚也。”乃令仆烹之,“肉味馨香极甚”,他还让仆人们也尝了尝鲜。人们听了,惊叹不已。


吃鬼最有名的还要数宋太祖:

相传五代时候,赵匡胤当过一阵子货郎,曾在湖北一带出没。有一天,他推着货车赶路,夜晚来到一个村子,找到一家投宿。这家刚死了人,有几个穿孝服的人正在家“守煞”。赵匡胤睡在堂屋床上,大约三更时分,他猛然被惊醒,听到像是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又听到什么东西落在房瓦上。赵匡胤赶紧拿起开山棍,悄悄隐到门后。借着烛光,赵匡胤看见院中出现两只雄鸡头,接着两只大鸟的身子飞了进来,直往供桌飞去,有几支蜡烛被翅膀扇灭。赵匡胤从门后闪出,堵住门叫道:“你们想活就难!”说完,挥棍向 一只打去,“啪”的一下,便把它打落在地。另一个见势不妙,赶紧逃了出去。赵民胤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看,是只挺肥的公鸡,心中高兴,就把它烤熟吃了。他吃了大半只,还剩下条鸡腿,天已亮了,他便把那只鸡腿留给了房主人,赶路去了。第二天,人们进屋一看,桌上有条熟透的人腿(留下的鸡腿变的)。


无独有偶,浙江嘉兴桐乡上市乡有个陈家赦村,相传肖年赵匡胤曾路过这里,在村中遇一煞鬼,一棍将其打死,并把它吃掉,还说:“让这个村子从此不再有煞鬼。”以后这个村煞鬼不敢进,也不再“回煞”、“接煞”了,这个村子也改名为“陈家赦”。

不算结语的一些小谈
【谈神论鬼异怪志】的第一个长篇话题,鬼文化系列到此算差不多收尾了,先列个细目


  • 中国人的鬼神观
  • “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 “鬼”的形象
  • 鬼的种类
  • 鬼画与鬼小说
  • 鬼戏
  • 鬼节鬼俗
  • 斗鬼轶事

以上数篇算是笼统的对中国鬼文化有个基本的概览,几篇弄下来发现整理这种偏大的题目真的是太过耗费心力,所以接下来呢,【谈神论鬼异怪志】将会开始聊一下更为细化的内容,比如具体到某个事件、某一体系或者某个鬼怪神祗本身来聊聊。而关于神鬼怪谈这些,也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下评论大家一起扯扯淡啊~~~~~

楼中楼回复:(一共0贴)

X

返回列表